大疆航拍 APP

                       



如何晒恩爱才不会招致别人的“羡慕嫉妒恨”?答案大概就是用一辈子的时间,相濡以沫。他们脸上每一道皱纹,都是在对方的见证下悄悄生长的。

           



  

林添福


来自台湾的著名摄影师。他一直关注着少数民族,走访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拍摄了《半个世纪的爱》、《独龙族的冬天》、《马帮》等作品。他曾任台湾大地地理杂志专任摄影、《ELLE》国际中文版特约摄影。现任台北摄影节艺术总监、《Vogue》国际中文版特约摄影。


自从1987年辞去台湾大地地理杂志的摄影工作,林添福就开始走访大陆的少数民族。“在80年代,两岸交流还很少,因为从小课本里读到的人文地理,都在大陆。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大陆是我好奇又神秘的地方,所以很想过来看看。杂志社的工作,让我有了来大陆的机会,而我又比较年轻,能吃苦,很容易就和少数民族打成一片。所以我从那时候开始,就关注少数民族。”


<!--@split_page-->


1992年,他开始拍摄《半个世纪的爱》,拍摄少数民族的金婚夫妇,而这一拍,就拍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他说,他拍摄金婚的老夫妇,他们一生中经历很多,故事却没有机会为人所知。他希望可以通过镜头,诉说他们的故事。

 


2016年12月,集齐了56个民族金婚夫妇的《半个世纪的爱》,在北京举办摄影展。而这些珍贵的照片,将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


▲云南的纳西族金婚夫妇,丈夫关阶扎巴,妻子关阶拉金,以及他喜爱的“阿夏”平初



▲云南的白族夫妇,丈夫杨求佑和妻子杨金开


<!--@split_page-->


 

林添福说,尽管展出集齐了56个民族的金婚夫妇作品,但西藏的珞巴族夫妇照片,还是借用了李旭老师的作品。由于身份缘故,林添福一直无法去西藏拍摄。他希望,可以亲自记录下56各民族的金婚夫妇。那样才算真的圆满。


他拍摄的第一对夫妻就是四川大凉山金阳县一带的彝族夫妇布尔果达和米色木俄各。



丈夫布尔果达的头发有三米多长,平时都将会盘在头上,做个彝族传统的大包头。平时他晒太阳的时候,也会放下头发来晒晒。而这些长长的辫子,在他们心里,是幸运的象征。夫妇结婚前十年没有孩子,便有了闲言碎语。吃遍各种草药,请过毕摩巫师,最终按照彝族风俗来蓄发。神奇的是,蓄发第二年,他们就有了自己的大女儿,之后子女接踵而至。


胶片相机摄于1992年。


<!--@split_page-->




在云南独龙族的这对夫妇,妻子阿囊以能干和貌美闻名,是家中长女。按照习俗,一个男子去了另一氏族的长女为妻后,女子的所有妹妹都要嫁给他或他的弟兄。丈夫伊利亚的父亲用四头最大的独龙牛,为儿子把阿囊娶回了家。伊利亚后来成为云南省怒江州政协副主席,却因此在文革中遭到残酷批斗。阿囊的身体从此垮了下来。尽管如此,两人依旧十分相爱。

 


胶片相机摄于1994年


<!--@split_page-->


2001年,当林添福将《半个世纪的爱》部分的作品展出时,发现大部分照片中,老夫妇表情都十分愁苦。生活的磨难,让他们很容易流露出这样的神情。林添福觉得,这违背了他想要表现爱的初衷。

 


于是在那之后,林添福镜头下的金婚夫妻开始有了笑容。“我会采访他们,拍摄的时候会逗他们笑。无论他们生活有多么艰辛,有多少磨难,但至少在我拍的时候他们是平和快乐的。他们依然相濡以沫。这是我想要表现的。




在福建的汉族夫妇,两人年龄相仿,家也住得很近,但被父母包办结婚前,两人却并不相识。婚后十分恩爱,但生活并不顺利。结婚第二年,丈夫黄华南把自己的所有积蓄连同妻子的嫁妆,并举债2000多元,买了一艘大渔船,一心想干一番事业,未料遇上全国公有化,船归了集体,债却要自己还,夫妻俩用了十余年才把债还清。人民公社时期,黄华南祖宅被大队拆去盖食堂,家人竟无处可居。70年代,黄华南带着村民去海上捕鱼,但渔获都归大队。对于自己的一生,黄华南用“生不逢时”形容。

忆起往昔岁月,黄华南说:“一生蹉跎,好在还有一个老伴始终陪着。”

 


数码单反摄于2006年


<!--@split_page-->




在贵州的苗族夫妇。丈夫吴老道年轻时开朗活跃,文革中得罪了干部而被判了七年刑,被押往劳动教育。不管丈夫如何磨难,妻子滚老扑多年一人当家辛苦劳累,两人从未相互抱怨、指责。吴老道63岁时换了脑膜炎,双目失明,近20年都生活在黑暗之中,但他生性乐观,又有老伴相伴左右,生活始终快乐。

 


手机摄于2016年


<!--@split_page-->



尽管林添福已经拍摄了接近300对金婚夫妇,但当中的过程却十分艰难。他没有通过有关部门寻找拍摄对象,而是自己开着吉普车,翻山越岭寻找这些老人。因为考虑自己的经济因素,所以每一条线路都会做好充分准备。

 


“每到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我都会向当地人打听,有没有结婚超过50年,或者80多岁的老夫妇。找到了合适的夫妇,有些老人家可能不愿意讲,还有的已经忘记了。如果一天可以找到一对拍摄,那已经非常高兴了。

有一次,在四川布依族的村子里找到一对老夫妇,在我采访的时候问及儿女情况,原来他们的儿子刚在前年因为车祸离世,老人的情绪就有些激动。我把两百块钱放到老人手中,并停止了采访。我不愿勉强他们。我们又开了4小时车,才看到下一个村子。”


林添福说,一开始会追求画面上的突破,之后寻找合适的夫妇成了最大的难题,而因为开始拍摄时生活经验不够丰富,采访时问不到故事精髓,也是困难之一。但在很多摄影师非常看重的器材上,林添福则并不看重。从一开始的胶片拍摄,到后来的数码单反,再到现在的手机拍摄。用什么器材拍摄,不会对他的作品有任何影响。最重要的是用心拍摄。


▲新疆塔塔尔族的夫妇,丈夫伊明江和妻子木尼拉


<!--@split_page-->


▲新疆的塔吉克族夫妇,丈夫阿吉贝克和妻子纳娜依克



▲新疆的柯尔克孜族夫妇,丈夫阿克莱·达日亚巴依和妻子托尔果依·木萨贝克



▲台湾排湾族夫妇,丈夫白胜贺和妻子胡春兰



▲甘肃的裕固族夫妇,丈夫安立邦和妻子苏桂花



▲新疆哈萨克族夫妇,丈夫艾力·窝扎孜和妻子玛依娜·希亚日



▲内蒙古鄂温克族夫妇,丈夫胡日嘎和妻子伊·布提德



▲内蒙古的达斡尔族夫妇,丈夫郭福德和妻子苏玉芬




<!--@split_page-->



采访林添福时,他正在大凉山拍摄着另一个纪实项目。“现代经济发展那么迅速,国家也在扶贫。只要这些少数民族发展起来,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就会被破坏。我想要记录下这些可能是最后的原生态的生活状态。”


▲摄影团队为当地人们带去了大米



▲2017年1月,林添福再次到大凉山拍摄,将两年多前拍摄的照片送给老人家。



▲林添福在四川大凉山拍摄


<!--@split_page-->



摄影早已经融入林添福每一天的生活中。而他照片中厚重的人文情感,则是他一直看重的。就连他曾经拍摄的时尚摄影,也融入了很浓重的人文味道。他说,时尚杂志看中的就是他纪实作品中的人文趣味。







<!--@split_page-->


对于拍摄了接近40年的纪实摄影,他对此有着独特的看法。“像布列松说的决定性瞬间,我认为这更偏向于形式感,追求视觉画面。很多人奉布列松为纪实摄影先驱,作为教科书式的摄影方法。但其实,教科书不是用来一成不变地遵循的,而是用来打破的。我们总是要打破一些旧的规则,才会有新的东西出现。我认为,真正好的纪实作品,是有内容的,能感动人的,而且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而这些,都是需要用心去拍摄的。




最近林添福用手机拍摄的仿古典摄影技法(温版):









<!--@split_page-->





关注公众号,看最新专访↓

  • 印象访谈
  • 人物志
  • 林添福
  • 少数民族
  • 金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