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航拍 APP


  我们都是当代艺术、科技、潮流、美学的见证者、影响者和创造者。可以说是2017年,文艺青年们才第一次了解并有幸亲自见证和体验到交互场域的概念。


  在当代艺术中,我们有幸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不断演变的时代。人工智能算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色彩分布阵列、沉浸式投影,我们的艺术审美能力与科技媒介的一切发展都密切相关。


  什么是新媒体交互场域?当我们在谈论新媒体交互场域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作为一个摄影者,如何在最in的声光电组合的空间里为观者呈现艺术与自身想法表达的结合?新媒体交互场域艺术怎么去看?如何在充满人群的公共艺术区域保持高水准的人像创作?哪些要点是新媒体交互场域人像创作需要关注的?


  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本期的教程中,我将分享一些浅薄的个人经验与想法。



本文来源于POCO摄影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与作者,有违必究

本教程仅供互相学习交流之用,欢迎分享和讨论,不喜勿喷



<!--@split_page-->
01
1

输入标题

什么是新媒体交互场域


  之所以用到场域(field)这个名词而不是场地、环境,是因为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的环境,还包括了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


  先来引进一个入门的概念:艺术场域。


  艺术家们在公共的空间,公开的陈列艺术作品、摄影作品等等,以各种形式供大家欣赏,给观者一种美的享受,这样的地方、空间,就是艺术场域。艺术场域既是艺术爱好者获取信息,通讯和娱乐的综合体现,也是在与艺术品者面对面沟通中充分挖掘其五官感觉的营销媒介。


  新媒体交互场域是艺术场域在近几年随着科技发展而演变出来的一个分支,是可以让人与艺术进行互动的场景,它赋予了观者对于观看方式一种新的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从内心揭示了观看和被观看的关系。以往传统的艺术场域,互动很有限,即使配合声光电的效果,观者和作品之间似乎还是会有一层距离感,而这种距离感会被观众发现。“交互场域”的概念不断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被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诠释着新的意义。科技在艺术家的表达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split_page-->


2

新媒体交互场域的形式与特点


  对于摄影者来说,新媒体交互场域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叙事方法,一种新的让人物置身于画面的表达方式,是高于过去创作形式的全新艺术结合。


  几年前并不为太多人所知的龙美术馆、红砖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佩斯美术馆、木木美术馆等等,都在2017年开始引领交互场域的新媒体潮流。那些难以言喻的展览总是能吸引敏感艺术细胞的注意,无力的图片和文字完全无法描述观展现场带来的各种纷繁绝佳的场域交互体验。


  形式上来说,从詹姆斯特瑞尔到花舞森林,从对话寓言2047到zip未来狂想,从米开朗基罗创世纪到流明矩阵,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普及,我们见证着更多的艺术摆脱了技术的限制得以呈现的时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交互方式。


  我们想在这样的场域进行拍摄和互动,就要了解新媒体交互场域的主要形式与特点。


  形式1:动态投影


  特点:通过投影仪将艺术作品投射在墙壁或荧幕上,类似传统的投影人像创作,但所有的光影变化都是依照指定的程式缓缓变动的。优点是同一场景会有不同的变化,缺点是如果不了解光影的变化规律,很难拍摄到满意的画面。


  场域:Flower Forest




<!--@split_page-->

  形式2:切面


  特点:和动态投影不同的是,切面着力刻画光投射在房间角落时产生的切线。用投影仪将光束以特定的角度和形状投射到黑暗房间。观众会看到一个发光的三维几何体悬浮在地板上方的角落里。悬浮的角落投影会形成各种奇妙的光影切线,拍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场域:Projection Piece




<!--@split_page-->

  形式3:镜像


  特点:在镜像装置中,镜子的反射让本体和映射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语境。任何一个简单的元素都会在镜面里被扩大和复制,在艺术家的手里成为了一种美妙绝伦的图解。从摄影的角度,这也是一种视觉的奇观。


  场域:Your Plural View




<!--@split_page-->

  形式4:粒子


  特点:由无数的发光粒子组成的线缆将根据空间内移动的物体产生变化,人作为环境中的动态变量可以影响空间整体,同时又与这个光的空间融为一体。发光电缆在交互场域中的变换速度比投影更快,也有了更多的空间感和纵深感。


  场域:Crystal Universe




<!--@split_page-->

  形式5:变幻线


  特点:大量的细线构成几何图形,将空间分隔成不同部分,这些细线因其透明,又在消解着形状和空间。变幻线构成的充满活力的画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翩翩起舞,令人目眩神迷。


  场域:O.T. 923



<!--@split_page-->


  形式6:悬浮物


  特点:悬浮于空中的物体对于凸显主题和空间感有着非常强烈的象征意义,尤其是在悬浮物足够多的时候。


  场域:Hat space



<!--@split_page-->

  形式7:全域


  特点:在全域装置里,你很难找到明显的光源位置,无论光在其中是显现还是退隐,观者都被强行纳入空间之中,并以精神的全神贯注去体验暂时的身体缺席。观众则会对被照射区域周围墙体的深度发生感知错乱。 


  场域:ShangriLa



可能还有其他的新媒体表现形式我没有想到,相信随着新媒体科技的进步,会有更多形式的交互场域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split_page-->
3

新媒体交互场域人像创作的难点

  

  难点1:场域是动态变幻的,精彩画面稍纵即逝。


  解决方法:一般动态变幻的场域都是由特定的数字程序所控制,虽然是动态变化的,但是也有一定的周期性规律,我们要做的就是看准光影变化的趋势,提前把要摆的POSE想好,等待时机进入光影区拍照。


  难点2:体验时长短,创作时间不够。


  解决方法:有些特定的场域制定了限制时间的规定,这个规定算是有利有弊,好处是避免了场馆内人挤人的情况,保证了观赏体验。但对摄影者来说,就要提前做好准备,把想要拍摄的主题和动作提前想好,在拍摄中尽量提高效率。


  难点3:不能使用手电筒等发亮光源,难以对焦,快门速度慢。


  解决方法:场域昏暗的时候,对焦点的选择将变得不容易控制。有些场域有规定不能携带三脚架进行拍摄,快门速度又会变得很慢。这时我们可以在拍摄时将身体尽量依靠在墙上或固定的固体旁边,将感光度调高,在拍摄时使用RAW格式可以给后期带来很大的补救空间,另外在对焦不准时,要多拍几张,直到检视对焦清晰后再拍摄下一个动作。在拍摄时,记得要半按快门,确保对焦准确。


  难点4:人多,没有纯净的背景。


  解决方法:在人群中的公共背景下,作品中出现人群会让作品的观赏性大打折扣,对于摄影师的取景能力和模特的表现力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对于这样的情况,可将视角放低,仰视将模特置于背景画面。大光圈可以虚化光源,制造光斑、简化画面。你还需要一个能够吸引视觉的中心点,然后通过遮挡物、几何图形、合适的角度和特定的构图来避开杂乱的干扰。另外,挑选合适的时间段拍摄也是很重要的。



<!--@split_page-->


4

新媒体交互场域人像创作的要点

  

  要点1:注重透视结构,线性关系表达三维世界


  因为世界是三维的,照片是二维的。在绘画理论中,有很多表达空间纵深感的手法,这为在一个平面上表现出三维世界的立体层次提供了奠基,摄影也是同样的道理。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线性透视法和消失点在平面二维世界中表达空间关系的发现与应用后来逐步转变发展到摄影领域对空间感的表达和演绎。在拍摄时,要利用交互场域中向远方延伸会聚的线来突出作品的空间感。




<!--@split_page-->

  要点2:掌握色彩属性,根据色性关系灵活调色


  在色彩的开篇,我们都会在各种场合接触到十二色相环,色相环中的三原色是红、黄、蓝色,彼此势均力敌,在环中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色轮上互相邻近的色可描述为“和谐色”, 而相对的则称为“对比色”。例如,黄色背景出现蓝色主体或蓝色背景配上红色主体,都能做出突显主体的效果。色轮上距离越远的对比越强烈,距离越近的对比越弱。


  色彩心理学的理论里曾经说过,色彩具有影响人类心理的能力。例如黄色与红色能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温暖感,而蓝色与绿色则会呈现出寒冷感觉。另外,冷暖色的运用亦能带出不同的气氛。暖色,特别是颜色较暗的暖色,能够使被摄物产生沉重感与密度感。从另一方面讲,冷色能够使被摄物产生一种较轻与较亮的感觉。


  还有另外一种理论是说,色彩不光能带来气氛和密度的变化,还能够表现空间的进退。暖色给人的感觉是向前进的,而冷色给人的感觉则是向后退的。在拍摄时,你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增加画面的纵深感。把暖色的物件安排在前景,而冷色的物体则安排在背景。这样突显出前后景的距离也是不错的方法。


  对于高饱和风格摄影的后期调色方法,可以参考之前的华丽梦幻色教程。


  《人像后期进阶教程:高饱和梦幻色人像》 



<!--@split_page-->

  要点3:遵循加减法则,处理视觉语言表达主题


  美学通过视觉语言呈现的方式是丰富的,同时也是简单的,这并不是一种对立的矛盾。任何关于美的艺术形式,从一开始到最后,都是从想表达的欲望无限膨胀,到思路慢慢变得清晰,去繁从简的深层数学过程。我们要学会根据创作主题进行适当的取舍,从纷繁的场景里,从各种角度和构图中,将过于繁冗的缤纷世界提取、加工,变成自己所需的摄影要素。


  对于摄影加减法的运用,可以参考之前的加减法美学意识体系的教程和多重曝光分析教程。


  《人像后期进阶教程:加减美学意识体系》 

  《多重曝光进阶教程:后期重曝叠加分析》 



<!--@split_page-->

  要点4:多变构图方式,利用留白渲染场域意境


   同样的拍摄素材,通过不同的后期二次构图的方式进行裁剪,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当主体元素占据的面积大,画面将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如果缩小主体的面积,让其周围的留白面积更大,就可以增加空间感。方形的构图会让画面非常稳定,电影比例的构图可以营造故事感;局部放大的构图可以强化主体表达元素;还可以尝试一切其他的非常规构图方式。




<!--@split_page-->
5

新媒体交互场域艺术展望


  我们的艺术审美能力与科技媒介的一切发展都密切相关。这两年里,我体验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色彩分布阵列、沉浸式投影,全景相机,无人机,视频Vlog,运动相机,还重新拿起了胶片机进行拍摄。各种方式和新鲜的工具让我的摄影有了更多元化的表达。你没法预测前景是什么,就像你无法预测曾经的胶卷火遍天下,可是后来这个星球上最大的胶卷制作商柯达还是停产胶卷了,但胶卷的时代并没有结束,反而又作为一种复古风在这个时代流行开来。几年前的阿宝色,日系低饱和小清新占据了摄影市场的主要审美,高饱和反倒没有那么轻易地被接受,然而今年似乎成为了新的滥觞。这些都是致命的,盲目的跟风也可能摧毁了我们,一个独特的东西在网络时代的趋之若鹜下会被迅速的复制和同化,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却是每天都在发生的。


  有的人说,新媒体交互场域下的人像创作,不过是对艺术家作品的简单加工匠,还有人说我们根本不能与艺术新媒体进行互动,只能简单的记录,摆脱不了场域的局限性。我对此不敢苟同。之所以“交互”,是因为当我们身处一个新媒体场域,我们不只是记录,这更是参与到作品或创作中的艺术。对于很多人来说,它或许是非常当代的艺术形式。但事实上,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出现了交互场域实践的雏形,最早的交互场域是邀请观众“触摸”作品、“走进”作品,打破传统的艺术欣赏方式。随着观念的解放和科技创新,艺术与人实现交互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艺术家们开始纷纷在自己的作品中授予观众进入作品和创作过程的“权力”,而观众也渐渐成为了艺术作品的一部分。到了9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互动”形式的艺术越来越普及,美术馆和画廊开始将这一新的创作门类纳入到自己的展览和收藏之中,并在近年出现了专门以交互场域做为主题的大型展览,这为摄影者提供了新的创作和表达的平台。而摄影,是对有限的服装模特道具场景的再创作,其中结合了摄影的各式技巧和艺术修养,对于同一个新媒体交互场域不同的艺术诠释,也考验了摄影师的思想眼力还有对构图相机的熟练作用,构图曝光色彩的造诣,明确思想突出主题简化画面引起读者思考和共鸣的能力,以及能够反应摄影师心中的想法的表达。所以说,不管在什么场合,好的摄影,绝对不是按下快门那么简单。


  新媒体交互场域包含很多层面,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活动的愈加丰富也为新媒体交互场域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艺术走下神坛,有了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见证科技和艺术变革发展的过程是让人兴奋的,有的时候也让人恐惧。这是时代的潮流,喜欢或讨厌你都没法阻挡。而且艺术这种东西,永远都不会过时,随着人类的审美,科技的提高,未来的趋势将变得越来越不可想象。新媒体交互场域带来了远远超过预期的的美学影响。传统艺术形式的支持者也不得不承认,计算机的介入平衡了艺术高冷的气质,作品的价值不再局限于固有的形式,与观众的“对话”越来越多地定义了艺术创作的新面貌。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时刻保持敏感,与时俱进的同时,不要忘记摄影创作的初衷。



  希望这期的教程能让优秀的影者在新媒体交互场域的人像创作之前,对这个新的形势能有新的理解与思路,进而拍摄出更好的作品,那么我将不胜感激这次的抛砖引玉。希望在今后的摄影道路上能继续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进步。


  新浪微博:@庞易alex

  QQ或微信:1013327662(闲聊勿扰)

  公众平台:跟随白兔


来POCO摄影,一起发现影像更多可能


  • 人像摄影
  • 新媒体交互场域
  • 艺术前沿
  • 艺术发展
  • 分享探讨
  • 观点理论